姜母鴨
時間:2020-12-12 10:55 瀏覽量:

      主產(chǎn)地及流傳區(qū)域:磁灶

      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:主要原料有小番鴨母、老姜、高麗菜、冰糖、黑麻油、枸杞酒、精鹽、味精、中藥材。

      1.選1斤左右重的小番鴨母洗凈切大塊,老姜切成長條;

      2.黑麻油以小火爆香姜條,呈金黃萎縮貌時,撈出備用;

      3.番鴨塊入鍋翻炒至鴨塊里的油滲出,表面呈金黃色;

      4.將炒好的姜條、鴨塊放入冷水鍋內(nèi),倒入米酒,放入紗布包的中藥包,大火煮開后轉(zhuǎn)小火煮約1小時(用筷子插,肉爛了即可);

      5.加入鹽、冰糖、姜泥調(diào)味;

      6.放上少量的高麗菜略煮,起鍋前淋少許枸杞酒即可食。

      【小吃小品】 

      少時讀東坡,“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”,領(lǐng)略到那躍然于紙的盎然春意,也記下了春天的信使——粉嫩桃花與白羽水鴨。后來,春寒料峭時分,與人一道食鴨,偶會想起這首傳唱千古的七絕名詩《題惠崇春江晚景》。

      晉江依山傍水,尋常農(nóng)家,多養(yǎng)雞鴨,隨意放養(yǎng)于房前屋后,雞鴨肉便常見于餐桌。逢年過節(jié),殺只鴨子,或燉湯,或點(diǎn)鹵,或蔥爆,算是一道家常菜。

      沈海高速晉江出口有一家飯館,南來北往的客,常于此駐足歇腳,為的是一樣小吃。直吃得打飽嗝,還要打包帶回。人說,這店生意好,無非地利之便。其實(shí),不全是。那菜,說來平常,一只鴨子幾片姜而已。即便如此,還是讓熙熙攘攘的客,食而不忘,去而又返。

      這道菜,就是姜母鴨。所用食材,小番鴨母與姜母。其實(shí),姜母鴨并非近年才有。早在3600多年前,商代名醫(yī)吳仲就已研創(chuàng)。《中國藥譜》與《漢方藥典》兩書,記載著姜母鴨曾是宮廷名菜,專供帝王品嘗,傳至民間還是后來的事。

      在飯館昏暗而逼仄的廚房里,地上排放著好幾只煤爐,爐上的釉面沙鍋已經(jīng)熏黑,鍋蓋的氣孔正往外吹著熱氣,空氣中似有焦烤味、藥材味、肉香、醬香、辛辣,以及酒味,各種味道混雜一起,濃郁醇厚。

      原以為就兩樣食材,制作應(yīng)不復(fù)雜,詢問了年輕店家,方才從其片言只語里察及其中玄妙。選斤把重的閩南農(nóng)家紅臉小番鴨母,去毛洗凈,取出五臟等鴨雜,刀切鴨身,塊頭宜大,而鴨頭須順長劈成兩半。姜母切成長條,入鍋用黑麻油以小火爆,待其呈金黃并漸萎縮,速撈出備用;用麻油燒熱砂鍋,將切好的鴨塊入鍋翻炒至水分將干,鴨肉里的油流出并呈金黃時,再放入白紗布包著的中藥材續(xù)炒至藥香溢出,起鍋將炒好的姜條及鴨塊入冷水砂鍋,加米酒、精鹽、味精、冰糖、姜片,放入兩小包黑色中藥,先燒開,再用慢火燉約個把鐘頭,直至竹筷可輕易插入鴨肉即熟。這其中,鹽、冰糖用于調(diào)味;姜片用于彌補(bǔ)炒爆燉煮后姜味流失。起鍋食用前,淋上少許枸杞酒或其他替代酒,這樣湯汁更香,肉味更足。

      姜母鴨既可佐飯,亦可下酒,其肉鮮嫩易嚼而不塞牙,其姜可食且祛寒氣,其汁可蘸而增食欲,味道鮮香,可謂甘辛具備,食之不膩。從中醫(yī)學(xué)論,有疏肝潤肺、養(yǎng)胃健脾、舒筋活血及祛寒化痰之效。

      晉江鄉(xiāng)間,多會做姜母鴨,地道不地道另當(dāng)別論,但已是閩南乃至海峽彼岸的臺灣的家常菜,倒是不爭的事實(shí)。紅白喜事、秋冬進(jìn)補(bǔ)、年節(jié)聚餐,甚至家常用餐,多喜食之。

      春寒料峭,潮濕的閩南,霧嵐彌漫,在一派春之意境里,邀三兩好友,青梅煮加飯,啖食姜母鴨,讓那香那味,入肚又入骨,祛寒而暖身,其樂融融,夫復(fù)何求!

    掃一掃在手機(jī)上查看當(dāng)前頁面